人類走進了智能新時代。
智能交通序幕已經拉開,正在改變人類的生存、生態和生活 ……
一
今天我們的生活,很多人最頭疼的問題,就是交通。譬如在北京,擁堵是家常便飯,從北京的西邊到北京的東邊車行時間需要兩個多小時甚至更多。
有沒有破解的辦法呢?有,最好的辦法,就是智能交通。
所謂智能交通,就是從自動駕駛出發,基于聰明的車和智能的路,然后車路協同,把人工智能、5G通信、云計算等技術深度融合到交通領域。
根據李彥宏《智能交通》的觀點,智能交通至少可以解決以下三個問題。
第一個問題:降低道路安全事故,可降低90%。
根據國際公路安全協會官網,每年全世界有約135萬人死于交通事故,在5-29歲的青少年人群中,道路安全傷害,是排名第一的死因。
數據顯示,大約94%的交通事故,是人為因素導致,包括酒駕、看手機等危機駕駛行為。在中國,酒駕、醉駕是刑事案件中排第一位,每年有30萬件。
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,可以完全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。
波士頓咨詢的一份報告就認為,自動駕駛有望成為自汽車發明以來影響最為深遠的技術,最終可以讓城市街道上的汽車數量下降60%,同時減少90%的道路交通事故。
在我國湖南長沙,打造了87個智能路口,實現信號配時自動優化、事件感知自動推送。路口通行效率提升25%以上,交通事故減少35%以上。
第二個問題:有效解決擁堵問題,將節省大量的出行時間。按照現在的發展模式估計,到2030年,中國將有4.5億輛車(現在是2.8億),車越來越多,意味著越來越嚴重的擁堵。在李彥宏看來,要破局,就要自動駕駛,進而是智能交通。《科學》雜志2018年有一篇文章就認為,在一個仿真試驗中,在一個8字形的交通場景下,14輛車中加入1輛自動駕駛的車,就可以使得車流速度翻倍。“讓燈數車”、“讓車讀秒”的車路協同,自適應的智能信控,也可以實現交通效率的提升。美國梅多蘭茲4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,通過信號燈聯網控制,可以在15分鐘內疏解8公里的擁堵。廣州黃浦區核心干道開泰大道,就實現了一路綠燈通過12個路口。道路平均行程時間下降了25%,平均遇紅燈停車次數由3-4次下降為0-1次。在保定、長沙等的實踐,通過測算,以車路協同為基礎的智能交通,將能夠提升15%-30%的通行效率。2020年的數據顯示,中國交通運輸碳排放總量約占全國碳排放量的6.7%,其中道路運輸占84.1%,是減排的重要發力點。自動駕駛技術,可以實現編隊行駛,尤其對于卡車而言,在高速公路上,可以大幅降低后方車輛的風阻,降低油耗,減少碳排放。提高道路運輸效率,通過智能交通技術,減少不合理的交通運輸需求,減少擁堵停留,減少了碳排放。美國獨立智庫rethink X有一個研究,認為2030年是私家車的終結。認為在美國這樣一個2億輛車的國家,只需要4000萬輛共享汽車就足夠了。未來20年,最重大的產業變革,或許將在交通領域誕生。就跟電信領域有三大運營商,智能交通領域,短期來看,每個城市都將有一個或多個智能交通運營商;中長期來看,或將出現2-3家全國性的智能交通運營商。智能信控自適應,統籌全城所有路口和所有通道,根據當前實際的交通狀況,擁堵程度自動調節紅綠燈的時長。比如,在美國新澤西梅多蘭茲40平方英里區域內,就使用了一種自適應交通控制系統。該區域智能交通系統包含超過128個交通信號燈,每天為40萬多輛車提供服務。因為區域內所有信號燈都是聯網的,相互通信協調工作,加上自適應信號控制技術根據交通流量調整信號配時,使得系統可以在15分鐘內疏解掉長達5英里的擁堵。布雷斯悖論是指,在一個交通網絡上增加一條路段,反而使網絡上的通行時間增加——這一附加路段,不但沒有減少交通延滯,反而降低了整個交通網絡的服務水準。動態限速就是改變這種悖論,把交通效率從局部最優轉向全局最優的一個舉措。在沒有信號燈的情況下,不做限速的時候容易形成擁堵。原因是在交通量小的情況,車道限速是沒有意義的。而超過1000輛車甚至達到1200輛車的時候,限速非常有意義,通行效率能夠提高20%。目前的城市交通系統中,早晚高峰的車流速度,是在完全沒有預約的情況下產生的。如果預約出行,可以找到一個全局最優解,使得擁堵程度下降。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的研究,預約出行不需要所有的車輛都參與,當60%的車輛參與的時候,效果就已經很明顯了。